北京智云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郵 編: | 15810687836 |
電 話: | 4006-099-690 |
網 址: | www.hpcmonex.net |
公司地址: | 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和盛大廈 |
南都i健康上周有關“檳榔致癌”的報道出街后,引發廣泛關注,尤其是一些湖南在粵務工的人士直言“湖南嚼檳榔特別特別普遍”,而有藥企界人士則直言“湖南口腔癌高發”。
在某醫學專業網站,早已擁有10萬+閱讀量的《他們被割掉舌頭,切去牙床,用生命告訴世人這個事實》一文下面,不少讀者還在現身說法,以證實檳榔對口腔健康的危害。但與此同時,有檳榔生產企業給到南都記者的回應,則指WHO的致癌認定未針對國內熟制檳榔。
那么,檳榔究竟是怎樣一種物質?有檳榔企業稱之為“南藥”,那么“食用”與“藥用”是一回事么?南都記者為此開展了調查。
檳榔企業稱WHO報告未針對國內熟制檳榔
南都i健康披露某醫學自媒體“檳榔致癌說”后,近一周來互聯網上對檳榔的討論也是議論紛紛。據南都記者觀察,支持“致癌說”的部分媒體和自媒體文章指出,認為檳榔已被WHO定性為一級致癌物,“有咀嚼習慣的人應盡早戒”;但反對者則認為,檳榔致癌說是“站不住腳”,而且是“謠言”。
在此前自媒體文章中,南都記者發現該文章中引用了口味王檳榔在湖南衛視元宵晚會中的一個植入片段,對此,南都記者向口味王檳榔的母公司湖南口味王集團方(下文簡稱口味王)面進行采訪。
對于文章內容,口味王檳榔向南都記者的回應中認為,自媒體中所提的世衛組織(WHO)報告,主要是針對東南亞、南亞一帶國家的檳榔鮮果及其食用方法做出了檢測報告,“并沒有對國內熟制檳榔進行過檢測”。同時,對方表示,前述WHO報告中只提及致癌物的確定性,并沒有提及致癌含量、數量的影響,“其他媒體也沒有相關實際數據的報道”。
另外,針對致癌物質檳榔堿,口味王方面引據一高校研究報告稱,通過加工制作后的檳榔,檳榔堿減少了43.6%,同時對方還提醒,建議消費者每日吃檳榔在“三包以內”。
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檳榔產業還處于快速發展期,年均增速超過30%。離成熟期至少還有十年時間,整個產業規模在200億元左右。有業內人士預測,未來這個行業至少將達到千億級的市場容量。
檳榔確為“南藥”,但目前較少使用
據南都記者了解,在檳榔遭遇“致癌”質疑后,互聯網文章《“吃檳榔易患口腔癌”的說法并無科學依據》認為,相關致癌報道,“導致檳榔這個千年來用于治療疾患的南藥一夜之間變成讓人‘致癌的惡魔’。”
那么其所聲稱的“南藥”這一觀點是否有依據?對此,南都記者查閱南藥典籍《廣東藥品志》第一卷發現,檳榔確實作為南藥進行記載,并指出廣東湛江等粵西地區是廣泛種植地,藥理作用主要為“驅蟲”。對此,有專家也認為,目前檳榔用于驅蟲已少之又少。
暨南大學聶紅在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就表示,檳榔不是常用藥,在目前的中藥配伍中極少用到。目前廣東的藥店也很少賣檳榔。
“實際上,藥用檳榔(包括中藥飲品和中成藥)在醫院內已經甚少使用,原因在于這類藥品主要針對部分寄生蟲病,但隨著寄生蟲發病率下降以及部分廣譜寄生蟲藥推出,藥用檳榔類產品已甚少在醫院使用。”廣州某三甲醫院藥劑科負責人也如是向南都記者表示。
那么,檳榔中藥飲片(即藥用檳榔)在藥店終端銷售情況如何?南都記者走訪了廣州市內大參林、金康藥房、同仁堂及采芝林等藥店了解到,除采芝林和同仁堂外,其他藥店均無藥用檳榔出售。
在越秀區一家采芝林分店內,南都記者以“為小朋友驅蟲”的名義,向店內執業藥師提出購買100克藥用檳榔,執業藥師雖然為南都記者進行執藥,但他最后只是向南都記者出售20克,并表示“夠用”了。同時他建議“驅蟲最好還是吃寶塔糖驅蟲”,至于用法上,該藥師表示,一般篩選3克左右煲水飲用,“但不要吃渣”。
而在越秀區一家同仁堂藥房中,該藥房藥師則表示,檳榔單味入藥情況較為少見,一般都是與其他中藥材進行配伍入藥。
南都記者查閱2017版國家基本醫保目錄中了解到,藥用檳榔中成藥“檳榔四消片”和“木香檳榔丸”,但檳榔的中藥飲片中并未納入報銷范圍,另外南都記者從廣東省第三方藥品交易平臺了解到,目前檳榔類中成藥在去年前四季度均未進入招標范圍。
“食用”檳榔與“藥用”檳榔不是一回事
針對市場上販賣的食用檳榔產品,記者對一些檳榔產品進行了抽樣調查。
記者在走訪廣州士多店的貨架上挑選了“口味王”、“青果莊園”、“老湘潭”等品牌檳榔產品。觀察發現,三種檳榔品牌的包裝上均有標注“過量嚼食檳榔,有害口腔健康”的溫馨提示字樣。其中“口味王”包裝紙上的提示字體相比其他字體大一號,標語提示較為明顯。而“青果莊園”、“老湘潭”兩款檳榔包裝紙上的提示字樣則與其它字體無異,并無提出字樣,標語較難發現。不過南都記者也發現,上述檳榔產品并未有相關致癌的警示標語。
據南都記者觀察和體驗,藥用檳榔與食用檳榔在形態上存在較大差別,藥用檳榔為堅硬的扁平片狀,條紋較為清晰,細聞之下只有一股飲片香味,并無其他添加香料的味道,口中咀嚼時,檳榔片呈木渣狀,味道只有中藥味,事后出現輕微暈厥現象。
而食品檳榔則是呈審核色立體半橢圓狀,檳榔核中位置塞滿了食用香料,細聞之下主要有一股香料味道,而拿在手中時,手上會沾上部分表皮添加香料味道,口中咀嚼時,檳榔呈條狀殘渣,味道則是有薄荷等食用香料口感,事后喉嚨有發脹感和暈厥感。
食用檳榔與檳榔入藥,在學界看來也是“兩回事”。“其實,目前市面上食用檳榔‘治病’近乎聞所未聞,而且在制成過程中加入了部分添加劑(包括生石灰等),市民攝入后有可能增加患病風險。”上述廣州某三甲醫院藥劑科負責人如是指出。
另外,南都記者還注意到,中國工程院院士李連達曾在公開場合總結,指出藥用檳榔須經炮制、加工、提取、除雜等步驟,提升其解毒作用,而且在入藥檳榔使用療程約為3到5天;而食用檳榔,他認為石灰水浸泡,再加強堿性、刺激性很強的香精、香料等,這些輔料有致癌物質,且易引起口腔黏膜損傷,“多宗不良因素綜合到一起可能使口腔癌發病率上升”。
本文關鍵詞:調查 致癌 檳榔